极限刹停! 疑似“华为系”车触发AEB, 从阴影“捞”回一条真狗命
- 2025-07-03 23:12:03
- 595
上一周,小米汽车带来的惊喜属实有点大。
这不仅让人想起当初小米、华为集体“跨界”汽车行业时,很多品牌粉丝的一句话,“让汽车行业感受一下来自‘手机’的压迫吧!”
结果,还真是如此。
小米汽车18个小时的锁单量,差不多需要某些传统车企努力一年。
而另一个跨界“造车”的企业,同样让不少车企羡慕不已。
他就是华为。
虽然华为没有直接下场造车,但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却一点也不低。
在5月份的易车榜单上,鸿蒙智行以39万元的成交价成为中国高端车市成交均价第一。
相较于小米汽车的销量神话,更多的人则好奇为什么“华为系”会在一众传统海外豪车品牌中脱颖而出?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揭开事实的真相。
在6月份某一天的凌晨两点,一位智界R7的车主开启辅助驾驶行驶在路上。
由于是晚上车速并不快,始终保持在50km/h左右,他的左侧超车道上也时有汽车超过。
然而到了一个弯道,惊险的一幕出现了。
当左后方一辆白色轿车超过R7时,它突然出现了刹车动作,而它的遮挡,智界R7车主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仍以50km/h左右的车速向前行驶……
1秒、2秒、3秒……
大约过了5到6秒后,智界R7突然刹停……
智界R7在视频的下面回忆:“很多人没看明白,我也看到了白车减速,我还看着路两边有什么状况。那只小狗很小在阴影里边,等我看到的时候,还没反应过来系统已经基本刹停了,我补了一脚刹车退出智驾,距离短AEB力度很大,安全带勒得我哼了一声。”
没错,一只小小狗横跨公路,让白车突然刹停。
之后,被遮挡视线的R7驾驶员并没有发现它,好在车辆触发AEB,直接刹停,这才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还真是救了狗命。
没错,这就是华为AEB的“极限场景响应”:智界R7在阴影遮挡下识别横穿小狗并刹停,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端到端算法,实现“无监督决策”。
而这就是诸多“华为系”车主作出购车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去年,知名调研机构杰兰路发布了问界M9首批车主画像。
此次调研中,车主平均年龄在37.3岁,平均家庭税后年收入92万,远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30万,其中,45%的车主家庭年收入高于80万。
而这群人选择问界M9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比例分别为67%和65%。
今年尊界S800,上市 19 天大定突破了 5000 台。
同样有媒体对其做出了画像调查。
调查显示,车主的年龄集中在 35 - 45 岁,多为自主创业者或企业经营者。
受访者均表示拥有千万级资产,年收入在千万级以上。
他们认为豪华不再是由品牌历史或高价标签单方面赋予的名词,他们也愿意为真正触手可及的高级感和科技尝鲜感买单。
至今……
仍有不少人,甚至不少车企的老总在“小看”小米汽车以及“华为系”的汽车。
将饱和营销、供应链红利这些词都会用在他们身上,然而在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背后,却有着小米、华为十数年如一日的奋斗,甚至不少车企的老总在“小看”小米汽车以及“华为系”的汽车。
去年,小米su7上市爆火。
贾会计发文称:小米汽车的首次发布非常成功,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近几年的日臻成熟和中国制造性价比的巨大优势。小米造车的执行力和营销能力诚然值得点赞,但是,山寨文化、走捷径模式和follower思维却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令人担忧。
身在美国的他,担忧起中国科技的发展了。
而事实上是如此吗?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只给小米汽车敞开大门吗?
还是去年三太子学小米汽车,一个鞠躬一个弯腰,看似谦逊实则傲慢无比。
他们真的学到小米的精髓了吗?
他们学不到,也不想学。
不信?
2010年,小米成立之初以MIUI操作系统切入市场,通过用户社区建立早期生态基础,提出“和用户交朋友”的理念;
2011年,小米发布首款手机小米1,以“爆品策略”和“互联网直销”模式打开市场,初步积累硬件生态入口;
2013年,小米正式启动IoT生态链计划,成立专门团队投资孵化生态链企业;
2014年,小米发布IoT设备连接协议,推动设备互联互通;提出“1+4+X”战略雏形,以手机为核心,布局智能电视、路由器等入口级产品;
……
2019年,小米正式发布“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明确以手机为核心连接2000+款智能设备,生态链企业超400家,覆盖智能家居、穿戴等领域;
2020年,小米将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强调手机与AIoT的深度协同(如跨设备互联、数据共享),目标构建“超级互联网”;
……
2023年,小米顺理成章发布“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将生态扩展至智能汽车领域,推出自研澎湃OS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协同……
至此,一个全方位覆盖的人车家全生态形成。
2024年,小米发布澎湃OS 2,集成HyperCore、HyperConnect、HyperAI三大引擎,支持跨端无感交互。没错小米汽车完成了与智能家居联动,验证生态协同的商业价值。
今年,小米推出首款SUV车型YU7,再次加强生态布局, 联动15款生态新品(手机、AI眼镜等),完成“人-车-家”场景闭环……
这一生态布局,小米用了十五年。
此时再看,三分钟20万的大定,是不是就合情合理了?
再说华为。
不论是问界M9的成功,还是尊界S800的首月6500台大定。
很多人都说是一鸣惊人……
这“一鸣”哪有那么容易惊人,这“一鸣”背后又需要多少年的准备啊!
2009年,华为启动车载通信模块(车载终端)研发,切入汽车电子领域;
2013年, 推出首款车载模块 ME909T,支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多制式通信;成立 车联网业务部,明确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方向;
2014年,设立 车联网实验室,围绕“端-管-云”架构推出解决方案; 与 东风、长安、奥迪、宝马 等车企合作车联网项目;
2015年,探索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初步接触自动驾驶算法;
2016年, 联合宝马、奥迪等成立 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 提出自动驾驶技术愿景,规划L4级能力目标;
2018年, 成立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整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 发布 车载芯片 和 车联网云平台,技术能力初具雏形;
2019年, 发布 HiCar 车机互联系统,实现手机与车辆深度互联; 推出 ADS高阶智驾系统(L4级全栈方案),发布 鸿蒙OS(适配车机);
2020年, 正式发布 HI(Huawei Inside)全栈解决方案,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五大系统;
2022年, 问界M7上市热销,智选车模式验证成功; HI模式合作扩展至 极狐、阿维塔 等品牌;
2023年, 整合 鸿蒙智行 品牌,覆盖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子品牌; 推出 乾崑ADS 3.0,实现全国无图高阶智驾……
2025年,鸿蒙智行“五界”矩阵成型,覆盖中高端市场……
近几年,手机终端的限制让华为更是加大了对汽车行业的投入,仅智能化这一块,华为就集结了5000名研发人员,每年上百亿的投入。
此外,华为还将30多年ICT领域的积累经验赋能智能汽车领域,实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控、智能网联“五大智能科技”的自主可控。
如此这般,才铸成了鸿蒙智行今天的“人无我有”的技术护城河。
最后咱们再小小的总结一下。
小米、华为“跨界”成功了吗?
现在下定论还早了一些,都说汽车是一个百年行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遥遥领先”都不算领先。
但如今小米、华为“跨界”取得的成绩,也不是空口说只靠营销而来。
它本质就是技术积累、生态协同与用户思维的胜利。
毫不客气的讲传统车企若仅只聚焦硬件竞争,将难以抵挡“手机厂商”的降维打击。
未来汽车产业的终局,或许属于那些能以“生态”重新定义出行体验的玩家,而华为、小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上一篇:苹果卓里卓气
- 下一篇:汪藏海人设天花板再进化